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,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、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显现,“人”成为农业生产的稀缺项。为此,加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、自动化或成为解决方案之一。
从中科院实验室中走出来的一家创业公司“中科原动力”,就是一家农业机器人公司,致力于用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,让农田作业机器人具备全昼夜、无人化、精准作业能力,力争实现农田作业的数字化管理。
中科原动力于2019年成立,由中科院微电子所孵化。2022年12月,中科原动力完成数千万A2轮融资,由中金资本旗下基金领投,老股东中发展启航跟投。至此,中科原动力完成累计超亿元A轮融资。此前,该公司还曾获得来自中科院、英诺天使基金、创世伙伴资本CCV、祥峰投资、德联资本等资方的投资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公司创始人兼CEO韩威师从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,从事自动驾驶研究十余年,他曾负责过十多种不同车型自动驾驶项目,博士毕业项目做的就是无人驾驶公交车。此外,现在热度很高的乘用车、送货小车,乃至港口无人驾驶,从开放交通场景到低俗封闭场景都有过尝试。
机缘巧合之下,一位来自北大荒的朋友向韩威提起,“你们是搞无人驾驶的,能不能让拖拉机也无人驾驶?(东北)地大、人员少,是刚需。”于是,团队一行人到东北调研,大到北大荒集团、合作社、经销公司,小到耕作的农民、拖拉机手,聊了半年多时间。
农忙时节,抢种抢收,而东北地大,现有劳动力很难覆盖需求,农业公司的一大“痛点”就是招人。但开拖拉机不像开汽车,没有三五年的经验很难成长为成熟“机手”。当地机手大多已年过半百,人力短缺问题将日益严峻,农机自动化这件事很值得做。
为了解实际耕种环境,中科原动力一群“码农”走到田间地头调研,还人手一本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证。公司核心成员的知识背景大多与人工智能、自动驾驶相关,同时也会向拖拉机老机手、农业大学教授等外部专家寻求合作。韩威调侃道,“现在无人驾驶人才挺好找的,但是懂无人驾驶又会开拖拉机的就凤毛麟角,所以要内部培养。”
把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在农业场景,对技术要求不低。与道路自动驾驶相比,农田没有信号灯、行人、路障等不确定性因素,环境感知相对简单。但与此同时,土地质感复杂、不同地块差异大,可能会造成农机颠簸、冲击,而农耕对误差的容忍度比道路交通更低,需要达到厘米级。
另一方面,坑坑洼洼的农田里,传感器要面对长时间强光或逆光、粉尘,加上农时不等人,机器必须正面迎战恶劣天气、风吹日晒,这都给自动驾驶系统的稳定性带来挑战。
目前,中科原动力面向作物的耕种管收全过程,推出了三大系列产品,包括智耘“虚拟机手”后装系列、智牛农机整机系列以及智农农业机器人系列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仍是算法,用韩威的话说,“主要造农机的大脑”。据介绍,其智能农机具备昼夜无人化精准作业能力,可实现在雨雪、低能见度等恶劣条件下自动驾驶作业;可承受连续、高强度、长时间作业。
在水田、旱田、设施农业、丘陵山地等不同场景,中科原动力面对着不同市场。以北大荒为例,东北地区机械化率已经很高,存量市场较大,以销售“虚拟机手”后装产品为主,而南方一些丘陵山区无机可用,机械化率低,在地况改变、耕地扩大后,有购买整机的需求。
中科原动力的客户主要是北大荒集团、首农、中粮、中储粮等有规模的农业集团,合作分为三个阶段。第一阶段是公司试验示范,第二阶段为小规模示范推广,这也是中科原动力成立以来主要在做的事。2022年公司产品销量在百台左右,收入达千万级。韩威预计,2023年公司会进入下一阶段,将产品大规模推广。
公司团队曾在北大荒做过一个试验,找有15年经验的老机手和无人拖拉机比赛“耙地”,在同样的土地上,无人拖拉机比人效率高10%-15%。为了实现人歇机不歇,拖拉机手会有两人倒班,但除去休息时间,有效工作时间也只有16至18小时。而无人拖拉机则不眠不休,功率大开,也不在意“耙地”的巨大颠簸,除去加油的两个小时,都在“无情”的工作。
在韩威看来,我国农业已经处于机械化阶段,正需要智能化升级。目前行业目标尚不是完全的无人化,但可以实现一人管理多台设备,扩大管理面积,提高管理效率,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的问题。基于此,中科原动力在北京的研发中心、蔬菜无人农场群体智能联合实验室、智能农机生产基地、丘陵山地农业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、生产基地相继建立,公司的产业化布局正在稳步推进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起点物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2 联系邮箱: 39 60 29 14 2@qq.com